1965年,Intel創始人戈登·摩爾提出了“摩爾定律”,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隔1-2年便會增加一倍,性能也隨之翻倍。
最近在芯片行業發生最大的事是孫正義收購ARM,孫正義認爲發展人工智能關鍵在芯片的架構設計,而ARM最大的優勢就是低功耗芯片架構的設計。谷歌前幾個月也剛發布了第二代自主設計的TPU,制程上甚至倒退到45nm制程,但性能號稱比目前最強的傳統芯片高30倍,這款芯片也是前段時間打敗柯潔的那款單芯片TPU。最近AMD跟吃藥了似的,發布的多款芯片除了性價比高,關鍵是性能居然能略超英特爾的頂級芯片,AMD一直在制程上遜于英特爾。
可見,在目前可商業化的産品裏,架構的設計優化作用已經凸顯出來在能夠遇見的未來裏,同時我們也看到了,不考慮制程的差異,個公司設計架構上仍有巨大的性能差異,矽芯片上架構的發展空間還很大。

英特爾這一次從14nm向10nm制程邁進的道路顯得格外緩慢,一衆芯片代工廠,如格羅方徳、三星、台積電已經迎頭趕上。三星甚至已經進入到10nm制程第二代,很快就會轉入7nm陣營,台積電的步伐也並不慢。盡管你會認爲英特爾的10nm更好,不是手機芯片代工廠的工藝可比的,但AMD下代芯片也將直接采用格羅方徳7nm制程,可見複雜的X86指令集的芯片一樣能代工。無可否認,英特爾在制程換代速度上已經顯出落後的老態,也說明摩爾定律並未失效,只是英特爾有些跟不上了!
現在的情況是已經到10nm制程了,接下來的工藝就像倒計時一樣,我們終究會到達矽芯片的制程終點。但消費者並不需要過分擔心這一點,因爲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,性能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關系了。未來誰先掌握完全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技術,誰就拿到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鑰匙,藍色巨人IBM早在幾十年前就在布局下一代芯片了!
除了像深藍、沃森這類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,量子芯片也是IBM重要課題,微軟、谷歌也在暗中較勁。後發先制的谷歌最近更是宣布即將打造自家的量子芯片計算機。中國的科技公司在這方面明顯落後于矽谷,但中國的科技實力並不弱,中科院已成功打造首例雙量子芯片。
量子芯片在運算量級上會遠超今天的超級計算機,對比的絕不是普通的家用計算機,所以今天的各種制程優勢
- 熱銷產品
- PZS51A5V1CS_R1_00001
- LTC7891RUFDM#PBF
- 323161
- M24308/3-2F
- R5F513T3AGNH#20
- LTC6255HS6#TRMPBF
- ADN4624BRNZ
- LT3029EMSE#TRPBF
- 30DRPS4E(D)
- 30DRPS4E
- DF63W-2EP-3.96C
- PJW8N03_R2_00001
- W25Q32JVSSIM
- WIG-16300
- M6-21-427
- 10169891-453001SLF
- AFB0924SH-AF00
- MS27473T12F98PA
- ASL5115SHNZ
- 4922R-08L
- RJFC2ZN
- HCPL-4502-500E
- EEU-FS1A821B
- CRCW1210105RFKEA
- LQM21PN2R2MGSD
- 1SMB3EZ24_R1_00001
- DN01508D
- RC0805FR-0726K7L
- DAR71210
- DAR71210
- DAR71210
- FDA117GRTR
- MP1653AGTF-Z
- DUA55CM44
- SD24C-7
- RC0402FR-0736K5P
- 431256083726
- EC350V-04P
- NUCLEO-C071RB
- MAX5362LEUK+T